皇帝懒政和宦官专权的明王朝缘何延祚近三百年?

2023-08-26 11:26:52    来源:南海踏浪

明朝(1368—1644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除汉朝、唐朝和清朝之外,立国时间超过二百年的四个大一统王朝之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和其它三个朝代不同,明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却极为腐朽。永乐(1403—1424年)之后,宦官专权、后妃干政、吏治腐败、军备废弛是明朝留给人们的典型印象。永乐后的明朝怎么看都像一个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的重病之人,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个重病之人,竟然又生存了220年之久!究竟是哪些因素使腐朽的明王朝享祚如此长久?不妨从历史留给我们的线索中去找寻可能的答案。

明朝的政治绝症这一是宦官当国。从宣宗开始至崇祯继位,表面上是大学士、尚书、总督、巡抚、布政使等而下之主政;而实际上的大官,在中央是司礼太监、御马太监、东厂西厂和内厂的提督太监,在各省各重要地点则是所谓的“镇守中官”。尤其是军队中所谓的“监军太监”,他们没有任何军事才能,却极为擅长收钱敛财。


(资料图片)

开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根据历史的经验,深知宦官干政之祸危及江山。他说:“古时此辈所治,止于酒浆酰醢,司服守祧数事”,意思是说从古到今太监所干的活就是端茶倒水,伺候服侍而已,其它的事一概不能沾边,对太监的工作性质作了规定;并立下“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违者斩”的铁牌,供后人遵守,以防太监干政。

岂料事与愿违,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夺了建文帝的皇位,在此过程中,宫内太监出力甚大。朱棣即位后,便大大提高了太监的地位,如设立特务机构东厂由太监掌管;派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等等,就是太监地位得到提高和重用的标志。按照朱元璋的规定,太监是不能读书识字的。但在永乐朝,就给太监聘用临时性的老师教太监读书识字;而在仁宗朱高炽时,太监读书竟成制度,太监地位自此开始提升,并最终有明一朝竟能同当朝大臣宰辅相颉颃。

宣宗时,司礼太监王振虽已作威作福,但仍有收敛;到英宗时,王振在皇帝的庇佑下,权倾朝野,成为明朝第一个连宰相都要听命于他的超级大太监。1449年,瓦刺部也先入侵,明英宗在王振鼓动下不做周密准备轻率出征,遂酿“土木之变”大祸——英宗被俘,王振死于乱军之中。瓦刺后以俘获之英宗为质要挟,乘势进攻北京数次,终因实力不济,加之于谦组织防御得法,明王朝江山才得以保全。后查得王振大肆受贿,聚敛巨额财富,计有金银六十余库,皆为外官所献。

英宗之后,宪宗时的汪直同样是一位权势炙手可热的超级大太监。宪宗在东厂之外又设立西厂,由汪直掌管,权力更在东厂之上。汪直利用职权屡兴大狱,残害忠良,任意捕杀臣民,被冤死者不计其数,百姓的生杀大权操之于一个太监手中,皇帝好像并不存在一样。

宪宗之孙武宗时,又出了一批权势极大的太监。武宗信任宦官刘瑾、马永成、顾大用等八人,时人谓之八虎。其中尤以刘瑾最为跋扈,他仿效宪宗时的太监汪直,矫旨新设内厂,由他亲自掌管,比之东、西厂更为残酷,干了不少祸国殃民的事。刘瑾最得意的政绩是他专权五年里竟完全剥夺了当朝内阁的权力,朝政全出自刘瑾之手。刘瑾被处死后查没巨额家产:有黄金1200余万两、白银2亿5000万两。仅其银一项就抵得上当时大明王朝60年的国税收入,可见当时朝政之腐败到了何等程度。

武宗之后,权力最大的太监当属熹宗时的魏忠贤。由于明熹宗痴迷木工活,甚至到了“朝夕营造,每营得意,即膳饮可忘,寒暑罔觉”的地步,魏忠贤便侍宠专权,专门挑选熹宗做木工活时奏事,不耐烦的熹宗均言“朕已悉矣,汝辈好自为之”,把皇帝的大权拱手让给了魏忠贤。于是魏忠贤获得了空前无上的大权,并被封为“九千岁”,成为政治地位仅次于皇帝的“钻石级”太监。有了如此权势显赫的太监,举国上下谁不巴结?于是大明王朝又为太监们上演了一场亘古未有的闹剧:为魏忠贤在全国各地大建祠堂。在这一点上,魏忠贤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明朝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培养出了如此众多“杰出”的太监,可见其朝政之腐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为太监本身具有身理上的缺陷,绝大多数在心理上都是变态和扭曲的,所以,太监做起恶来要比普通人严重得多。再加上太监身处的环境,注定了他们不可能对国家和社会现实有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指望他们对国家大政方针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样也是不可能的。明朝任用如此众多的太监作为国家的重臣,结果只能是祸国殃民。

明朝腐朽的另一个特点是皇帝的懒政。相较于清朝皇帝的勤政,明朝的皇帝们实在是太懒惰了。有明一代,除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外,其后各代皇帝基本上懒于政事。

实际上,明朝的国运从英宗朱祁镇开始就已急转直下。英宗宠信太监王振,造成“土木之变”,差点使明王朝国本颠覆,原因就在于皇帝自已不履行职责,而假手于太监。

到了宪宗时,宪宗皇帝竟然甘愿受万贵妃控制,朝政全由旁人把持。万贵妃以太监为爪牙,太监以万贵妃为后台,大肆干预朝政。在万贵妃的影响下,宪宗只肯花钱建庙宇,只对搜罗古玩字画感兴趣,而对于江山社稷、百姓生活却不闻不问。

到了武宗时,宠信太监刘瑾、奸臣江彬,不理国政沉迷于游玩享乐。武宗有一次微服出居庸关,畅游塞外征选美色,竟与北元入侵之军相遇,差点做了俘虏。后来宁王朱宸濠造反,武宗为了借此机会到江南游玩选美,竟然自封“威武大将军、镇国公”,率领大批人马浩浩荡荡向江南进发。幸亏王阳明发兵剿灭叛军,生擒朱宸濠。宁王反叛被平定后,武宗竟和亲信的奸臣太监在外游荡八月有余,方北返京城。北返途中,武宗兴致所至,竟然独自架船下河捕鱼,结果惊吓受寒而死。

武宗之后的世宗皇帝,在位时间长达45年,其心思同样不在江山社稷和万千百姓身上,而只在乎求仙问道、长生不老。他一边宠信道士为其“炼丹招鹤”,一边任用奸臣严嵩父子把持朝政。几十年下来,边患四起,国政日非,明朝一步步走向了没落。

世宗后是穆宗,只在位六年,亦无甚作为。

穆宗之后便是神宗万历皇帝,其在位时间长达48年,创了明朝皇帝之最。同时,他的懒政也创了中国历代皇帝之最:在位期间竟然有28年不上朝理政。后人总结他的懒政为“六不”: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所谓不郊就是不亲自去郊外祭拜天地。在古代祭拜天地是皇帝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对号称天子的皇帝来讲,祭天是绝对重要的头等大事,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假手于人的。不朝,就是不上朝理政,有28年的时间不上朝。不庙,就是不祭拜祖宗。他连天地都不敬,更遑论祖宗了。不批,就是不批阅大臣奏章。不讲,是不参加经筳讲席,也就是对治国理论的学习。不见,就是不接见大臣,只顾自已玩乐。就这样,明朝经过万历48年的折腾,家底几乎全被败光。

万历后,光宗即位一个月便亡,由熹宗天启皇帝即位。熹宗天生痴迷木工活,把朝政大权交给大太监魏忠贤全权处理,并封魏忠贤为“九千岁”。就这样熹宗的木匠手艺是日益精湛了,明朝的江山却每况愈下。

熹宗之后,崇祯即位。只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煤山吊死,明朝灭亡。

我们看到,从永乐、仁宣之后,明朝的政治是腐败到了如此不堪的地步。然而,在如此腐朽的朝廷统治之下,明王朝为什么没有过早灭亡,反而延祚长达277年之久呢?答案或许有很多,但是我认为下面几点应该是的主要历史机缘。

一是成祖朱棣不顾群臣反对力主迁都北京。朱棣当年决定迁都北京对明王朝的皇祚绵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建都东南或南方的政权成为大一统王朝者实无前例。明朝虽然崛起于东南,但是因为北元力量的瓦解,明朝才可以轻松地席卷大江南北。对任何政权来讲,建都东南或南方,使国家力量中心南移,等于把北方的防卫阵地拱手让于敌人,南方政权的战略空间和回旋余地也就大为缩小。从历史经验来看,任何政权在南方建政,都是自身力不济时无耐的选择。在南方建政,始终存在北方游牧民族军事威胁的问题,这是中国历代政权包括建政中原的政权都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尽管明朝开国之时北元势力四分五裂,但假如明朝主要力量集中在江南一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元势力如果整合成一股力量,明朝再作应对就为时已晚。而这一点恰好为精明的永乐帝朱棣所发现,他及时决定迁都北京,把明朝的主要力量北移,不给北元残余势力以喘息之机,抹杀了其加以整合的任何可能性。迁都北京,既给北元以强大的军事压力,又大大地扩张了明朝的战略生存空间,对明朝的国家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设想,如果不是朱棣力主迁都北京,并几度对北元势力进行军事打击,虽然没有取得巨大的军事胜利,但这些行动对北元势力在心理上的打击和影响效果是十分明显的。至少在有明一朝,北元在明朝的巨大军事压力下,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没有条件和机会形成一支足以威胁明王朝安全的力量。这一点,在“土木之变”后瓦刺挟持被浮的英宗多次进攻北京城无果而返,便是明证。假如明王朝只是循朱元璋之旧规,仍然以南京为都,国家力量集中于江南一隅,面对北元势力的重行整合要么是鞭长莫及,要么是错失良机,待北元势力形成气候再来应对时,以仁宣之后明室诸皇帝的能力,势必成为南宋第二。

二是草原少数民族的四分五裂,没有形成威胁明王朝安全的力量。我们以“土木之变”为例,来说明北方少数民族力量的弱小,无法对明王朝构成现实的威胁。当时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鼓动下,仓猝出征瓦刺,由于没有计划准备,五十多万大军甚至连吃喝问题都没得到解决,惨败于瓦刺自在意料之中。但没想到的是英宗竟然被俘,对明王朝带来了极大的危险。瓦刺大军借着大败朝军、俘获英宗的威风,大举向宣化、大同发起进攻。但瓦刺铁骑在两城守军的严密防守下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转而进攻北京。在北京和守城明军相持五天五夜、付出万余人的代价后,瓦刺不得不仓皇撤离。面对这样一个彻底打败明军、占领北京的良机,由于瓦刺本身实力的不济,在获得“土木之变”空前大捷、俘获英宗之后,进攻宣化、大同和北京无一成功。这说明不管此时的明王朝是多么的腐朽和不堪一击,瓦刺实在没有足够的实力吞并明王朝的江山。也正是对中原王朝能构成唯一威胁的草原力量还没有出现,如瓦刺之辈实不足以撼动明朝之江山,因而既使明王朝再腐朽,只要内部不出现致命问题,仍然会继续它的统治。

历史的发展也正是这样,腐朽衰败、摇摇欲坠的明王朝最后的灭亡,不是像北宋、南宋一样,由外部力量打垮,而是祸起萧墙,由内部的农民起义结束了统治。李自成的农民军于1644年攻占北京,崇祯帝煤山吊死,明朝灭亡。至于吴三桂勾结清军打败李自成,可以完全看成是一个意外情况。因为关外清军抢攘几十年,始终在白山黑水之间徘徊,如果不是明王朝内部出了状况,清八旗军能不能打进北京、占领中原还是个大大的问号。

三是明王朝虽君昏于上,但多有能臣志士在国家存危之要紧处挺身而出,维系了明朝江山的代代传承。有明一代,虽然君昏于上加之太监专权、后妃干政,但每至国家危难存亡之际,总有能臣志士挺身而出,力挽国家之狂澜,以保明祚之延续。最典型的是“土木之变”后临危不乱的于谦。“当时,明朝上下慌乱无主,面对瓦刺锋芒,有不少大臣主张迁都南京以避其势。独有于谦坚决反对,力主坚守北京,并立新君以应不测。事实证明于谦主张非常高明。瓦刺于当年十月初七日,来到大同城下,以英宗为奇货要挟大同城守将开门,妄图占领大同,守城将领郭登以中国已有新皇帝为由,加以拒绝。瓦刺军施计不成只有悻悻而去。假如不是于谦力主坚守,而是南迁南京,把中原留给瓦刺,此时的明朝必然是又一个南宋。由此可见,于谦对于明王朝皇祚延续可以说立下了不世之功,可惜后来英宗复辟,挟私忿冤杀于谦,让后人为之嘘唏不已。

明武宗时宁王朱宸濠反,昏庸的武宗宠信奸臣太监,率大军南下平叛。幸有一代大儒王阳明及时出兵,灭叛军、擒朱宸濠。否则其结局恐怕又是一个“土木之变”。

神宗时的大臣张居正,执政期间“十年来海内肃清,力筹国富,太仓之粟可支十年”,一时治绩炳然。张居正是在明王朝国内矛盾最深重的时候,出掌国柄,力挽狂澜,使国家给用充足,化弱为强。如果没有张居正这十年的功劳,国库空空的明王朝,根本经不起神宗万历皇帝四十八年的瞎折腾。

崇祯朝的边关大将袁崇焕,使关外的努尔哈赤八旗军闻风丧胆。有袁崇焕在辽东防守,后金的入侵大军不得不改道绕行,以避袁之锋芒。后皇太极用反间计让崇祯帝杀了袁崇焕,明朝自毁长城,就此灭亡。

整个明王朝,除了前期的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加上其后的仁宣二帝外,其他十二个皇帝的历史简直是一部昏庸皇帝的荒唐史。然而就是这群昏庸无能的皇帝,也能占据中国政治舞台长达二百多年!从上文的分析里我们看到,这里面没有奇迹,有的只是历史的机缘。正是历史的机缘巧合,使明王朝的皇祚延续了277年之久。否则,“土木之变”时,明朝就已完结;武宗荒唐时,明朝也已瓦解;万历怠政时,明朝更应结束。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发生,直至崇祯十七年,才给明王朝打上了休止符,这也应是历史的机缘所造就。历史就是如此,留给后人的只有叹息。

关键词:

X 关闭

天津工业大学学科排名?
时间·2023-08-26    来源·
河南叶县:财政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8-26    来源·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