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第11期天衢科技论坛——生物物理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2023-08-04 00:01:12    来源:闪电新闻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3日讯 为加强山东省生物物理领域科研交流,提升我省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能力,2023年7月29-30日,由德州市科协主办,德州学院科协承办的2023年度第11期(总第59期)天衢科技论坛——生物物理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在德州市富豪康博酒店举行。

德州市副市长牟春雁,德州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苗晓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陈润生院士、深圳湾实验室研究员周耀旗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王为善教授,德州学院校长赵长林教授等省内外专家学者出席大会。


【资料图】

本期论坛旨在交流生物物理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学科产业交叉融合,以生物物理交叉技术为依托,提升我省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能力,本次论坛邀请国内生物物理前沿技术领域专家学者及相关企业科技人员就生物物理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开展学术报告和对接交流。来自我省生物物理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及部分科技爱好者等2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活动。

陈润生院士:《生物医学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大模型》

陈润生院士是我国最早从事理论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以及非编码RNA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三十多年来在生物信息学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曾参加我国第一个完整基因组泉生热袍菌B4基因组序列的组装和基因标识,曾参加人类基因组1%和水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研究。构建了收录非编码RNA及其基因的数据库NONCODE,以及收录非编码RNA与其它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数据库NPInter,这两个数据库也已成为了国际在非编码RNA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数据库。共发表SCI学术论文300余篇,自1996年以来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共作大会报告及分组会报告二十余次。由于其在基因组信息学领域的早期工作,1996年9月29日至10月3日在日本筑波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大会上应邀作“Kotani Memorial Lecture”,同时获得“小谷正雄”奖(“Kotani Prize”,生物领域)。200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2年获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2013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陈润生院士介绍了人工智能与大模型在生物医学大数据挖掘中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未来生物医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周耀旗教授:《生物大分子结构预测:从蛋白质到RNA》

周耀旗教授现为深圳湾实验室系统与物理生物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副所长。周耀旗教授长期从事结构生物信息学方面研究工作,曾经多次在国际结构预测和功能预测比赛中名列前茅。周耀旗教授科研成果的原创力和影响力获得了世界专家同行的肯定,入选2021-2022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中国高被引学者(生物学)榜”等。截至目前共发表同行评审的论文250多篇,包括Nature、Nature Methods、Genome Biology、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国际知名期刊。谷歌学者总引用16,000余次,H因子69。目前,周耀旗课题组通过AI计算和高通量实验的结合,从事蛋白质/RNA的序列、结构与功能关系方面的基础研究和生物分子检测、药物开发方面的应用研究。

周耀旗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手段在蛋白质及RNA分子结构预测领域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王为善研究员:《高温使能生物技术开发》

王为善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微生物元件资源发掘与生物工程研究组组长、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优秀会员。研究方向:微生物系统代谢工程与合成生物学。首先系统认知微生物天然产物的代谢、调控网络,发掘有用的元、器件;然后利用这些认知基础,建立高产菌株工程改造、定向进化及高效筛选的新策略,进行需求导向的工业菌株开发,从而实现从“致知”到“致用”的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Biotechnology, Science Advances, PNAS,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Bulletin,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等发表多篇文章;申请专利10余项,包括PCT专利2项。2016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7 年获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2019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19年获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学术年会“学科交叉与创新奖”。202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担任 Science杂志公众号评论员(Review for Science WeChat Official Account)中国微生物学会分子微生物学及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医学生物技术专委会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海洋药物青年委员会委员。

王为善研究员介绍了其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及手段在耐高温生物工程底盘细胞及耐高温生物酶制剂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

申亮教授:《天然药物降脂作用机制研究》

申亮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青获得者,首批山东省青创团队负责人,市高新区火炬英才领军人才。主要从事疾病发病机理和药物研发方向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子刊《Nat. Commun.》、《细胞》子刊《Cell Rep.》等国际权威期刊。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优青、山东省高校青创团队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山东省高校自然科学奖、市科学技术奖等科研奖励。带领团队主要从事天然药物的活性评价与药理阐释,药物高通量筛选,老年痴呆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类疾病致病机制与药物研发,肠道菌群调节与营养等方向的研究。

申亮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在天然药物开发及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血脂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

王立飞教授:《蛋白-抑制剂选择性机理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王立飞 教授,山东交通学院物理系主任,博士,教授。201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原子分子物理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3年2月至2013年4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担任Projector Officer。2013年5月到山东交通学院理学院工作至今,担任校级分子建模与仿真计算平台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一项,主持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两项,发表SCI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编教材一部。2018年开始担任物理系主任,负责应用物理学专业建设,组织全校学生参加山东省大学生物理竞赛、物理科技创新大赛、光电设计大赛和科技馆展品大赛等省级和国家级比赛,并且多次担任评委专家和评委组长,指导学生获奖七十余项,多次荣获省级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组织奖。目前主要从事配体-靶标蛋白的准确结合自由能计算以及小分子抑制剂对不同蛋白的选择性机理研究。

王立飞教授介绍了其团队针对蛋白质及其抑制剂间的分子动力学进行系统分析及预测的最新成果为蛋白质药物筛选提供了理论基础。

冯银刚研究员:《纤维小体转录调控因子的结构功能机制》

冯银刚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1999年于南京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4-2006在北京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2011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2011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任研究员。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在美国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研究。目前主要从事能源与环境微生物的分子生理机制与合成生物学应用、工业酶催化机制与酶工程等研究,在梭菌功能元件发掘、梭菌纤维小体调控机制、嗜热厌氧菌遗传改造、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工艺开发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在Sci. Adv.,Proc. Natl. Acad. Sci. USA,Nucleic Acids Res.,Angew. Chem. Int. Ed.,Chem. Commun.,J. Biol. Chem. 等期刊发表一百余篇研究论文,申请发明专利二十余件。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磁共振分会理事、秘书长,山东省物理学会生物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Bioresources and Bioprocessing编委成员。

冯银刚研究员介绍了其团队结合分子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手段解析纤维小体转录调控因子的调节机制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韩琳教授:《新型生物芯片生命健康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韩 琳 教授,山东大学。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微电子与生物医学或海洋环境交叉领域的研究,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高增敏金属纳米结构材料与聚集体生化传感器研究”、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课题等多项省部级项目,并获得2019年山东大学青年交叉科学创新群体项目支持。在包括Nucleic Acids Research,Small,Nanoscale, Npj 2D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Scientific Report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IEEE Electronic Devices Letts, PNAS, Nano Letters, ACS Nano等的国际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美国专利9项,中国专利60余项,国际专利2项,其中授权美国专利4项。

韩琳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利用多学科交叉技术针对生命健康中的关键指标研发快速实时监测方法与仪器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许士才教授:《纳米生物传感器构建及应用》

许士才教授,山东省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德州学院。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纳米材料、物理、生命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包括二维纳米材料制备、生物传感器研制、电学及荧光传感方法构建及在分子、细胞、类器官等分析检测中应用等。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5篇,当前被引用2300余次,谷歌学术h指数28。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获山东省青年科技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首位)、山东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首位)等。

许士才教授介绍了其团队结合纳米材料与多种检测原理针对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药物残留,类器官发育等开发生物传感器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何化副教授:《基于荧光闪烁的单分子定位成像方法用于细胞膜受体聚集的研究》

何化 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系访学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工学博士,中国化学会会员;ACS Nano, ACS AMI,等知名期刊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省基金两项。主要研究方向:1)单分子荧光成像、表面增强荧光成像、近红外荧光成像等新成像技术的开发;2)GPCR等药物靶点分子信号转导机制、活体生物成像诊断和体外肿瘤标志物高灵敏检测;3)功能荧光纳米探针的合成。

何化副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利用荧光闪烁原理,针对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开发单分子定位成像方法并进行受体富集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周百灵副教授:《功能性长非编码RNA数据库建设与预测算法发展》

周百灵副教授,山东省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德州学院。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领域是生物信息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潜在功能性长非编码RNA预测算法研究及应用”和山东省教育厅青创人才引育计划:“生物大数据智能分析及其应用研究创新团队”等课题,以第一作者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IF=19.16)等发表论文5篇,主编英文专著(Plant Long Non-Coding RNAs.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获得山东物理学会优秀青年学术奖等。

周百灵副教授介绍了其团队构建的功能性长非编码RNA数据库以及利用该数据开发的非编码RNA预测方法。

闪电新闻记者 赵胜楠 通讯员 孙心茹 报道

关键词:

X 关闭

刻字机是什么 刻字机是干什么的
时间·2023-08-03    来源·

X 关闭